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前的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那天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队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踏着胜利之师的步伐接受人民的检阅。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的游行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诞生。这一天,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这一天,全世界聚焦天安门广场,聚焦天安门城楼,聚焦天安门城楼上的人民领袖、人民代表,他们不仅给全中国人民带来了翻身与解放,还肩负着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希望与梦想。
从参加开国大典的资格上说,这一天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应该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正式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约代表75人,共计662人。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这662名代表当天并不全在北京,更没有全部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除了领袖与代表之外,还有领导人的警卫和服务人员、新闻工作人员以及公安干警等。究竟有多少人在这一天登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诞生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比较有说服力的估算,人员总数至少有800余人,甚至更多。值得自豪的是,经过浙江省市各级党史部门的共同努力,截至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目前可知,这一天的天安门城楼上,至少有66位光荣的浙江人,他们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同时也迎来了他们各自人生的高光时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42名代表23名候补代表组成的党派代表中,有22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有19人
根据当年报道、影视图片、日记追记、口述回忆、年谱传记、综合研究等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党派代表中,目前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浙江人至少有19位。他们是:周恩来、沈钧儒、张东荪、胡愈之、章乃器、施复亮、胡子婴、陈巳生、盛康年、沈子槎、马寅初、马叙伦、林汉达、严景耀、沈志远、千家驹、宋云彬、孙晓村、许宝驹。他们中,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沈钧儒、张东荪、胡愈之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章乃器、施复亮、胡子婴、陈巳生、盛康年、沈子槎作为民主建国会代表,马寅初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马叙伦、林汉达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严景耀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候补代表,沈志远、千家驹、宋云彬、孙晓村作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代表,许宝驹作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任命通知书
周恩来,祖籍绍兴,开国大典当天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以后一直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沈钧儒,嘉兴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法学家、政治活动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周恩来与沈钧儒
张东荪,杭州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随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
胡愈之,上虞人,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随后任出版总署署长。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具有多方面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曾对海内外抗日救亡和爱国民主运动产生过重大影响。
章乃器,青田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政务院政务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粮食部部长。他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施复亮,金华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劳动部副部长。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领导者,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胡子婴,上虞人,时任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委员、副秘书长,随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她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推动成立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参与发起民主建国会。
陈巳生,海宁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他是著名的工商实业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盛康年,慈溪人,时任民主建国会上海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曾参与签名发起组织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以后在宣传贯彻《共同纲领》,推动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沈子槎,吴兴人,时在香港合资开设永大行从事进出口贸易,随后任上海市绸缎商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上海公私合营国际贸易公司联合董事会董事长。他被称作民国时期绸缎业的翘楚。
马寅初,嵊州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校长,随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
马叙伦,余杭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随后任政务院政务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他是现代学者、书法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主要缔造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马叙伦与周恩来合影
林汉达,慈溪人,时以民进代表身份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随后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兼任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他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严景耀,余姚人,时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及辅导委员会副主任,随后任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
沈志远,萧山人,时任达德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随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出版总署编译局局长。他是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
千家驹,武义人,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随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私营企业局副局长。他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爱国民主人士、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
宋云彬,海宁人,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委员,随后任出版总署编审局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他是著名的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
孙晓村,余杭人,时任上海油脂公司经理、上海市工商联合会秘书长,随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中财委计划局副局长。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和农村经济学家。
许宝驹,杭州人,时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随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律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参事室参事。他是民盟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参加了开国大典的孙晓村后来在《我的回忆》中写道:“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作为救国会代表之一参加了开国典礼。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天安门的上空,毛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真是激动万分,心中充满了革命胜利喜悦和民族自豪感,也深深体会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取得的。怎样把革命进行到底,怎样建设好新中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肩上的重任,对此,我应该竭尽全力,勇于承担。”
与此同时,由于资料不够充分与直接,目前还有3位党派代表中的浙江人无法明确是否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们是:周建人、李士豪、冯文彬。他们中,周建人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李士豪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代表,冯文彬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
周建人,绍兴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李士豪,诸暨人,中国农工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
冯文彬,诸暨人,早年参加五卅爱国运动,长期从事青年运动,成为中国著名的青年领袖。
102名代表组成的区域代表中,有5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有4人
根据当年报道、影视图片、日记追记、口述回忆、年谱传记、综合研究等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区域代表中,目前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浙江人至少有4位。他们是:沙可夫、夏衍、沙文汉、夏之栩。他们中,沙可夫作为西北解放区代表,夏衍、沙文汉作为华东解放区代表,夏之栩作为华中解放区代表。
沙可夫,海宁人,时任全国文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随后任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他是著名的戏剧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曾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创作了多幕话剧《团圆》。
夏衍,杭州人,时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随后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沙文汉,宁波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华东解放区代表团副团长,随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他长年活跃在文化战线上,做好党的统战工作。
夏之栩,海宁人,时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随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她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多年从事共青团和妇女运动工作。
参加了开国大典的夏衍后来在《懒寻旧梦录》中写道:“10月1日,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泫然欲涕。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终于像旭日东升一样,重新站起来了。”
沙文汉曾作《一九四九十月一日天安门上》诗两首:其一:“昨夜雁声惊客梦,今朝寒气逼征裳。少年廿载知华发,故国千秋喜晓光。万巷欢歌震碧落,满城赤旗耀明阳。匹夫自有兴亡责,
羸鸟不辞效战场。”其二:“巍峨金殿立若空,拓展红旗迎景风。日月重光临禹城,山河百战出辕童。普天同庆新中国,举世欢呼毛泽东。五十万人齐进处,满城锣鼓撼黄中。”
与此同时,由于资料不够充分与直接,目前还有1位区域代表中的浙江人无法明确是否参加了开国大典。他就是黄敬,当时作为北平天津两直属市代表。
黄敬,绍兴人,早年从事进步文化活动,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是冀鲁豫边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206名代表29名候补代表组成的团体代表中,有33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有28人
根据当年报道、影视图片、日记追记、口述回忆、年谱传记、综合研究等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团体代表或者候补代表中,目前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浙江人至少有28位。他们是:朱学范、杨之华、沈鸿、张琴秋、沈兹九、陆璀、吴晗、钱三强、陈叔通、盛丕华、包达三、张纲伯、冯雪峰、蒉延芳、陈震中、沈雁冰、巴金、史东山、艾青、梁希、严济慈、竺可桢、吴觉农、金仲华、赵超构、徐永祚、刘良模、赵紫宸。他们中,朱学范、杨之华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沈鸿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代表,张琴秋、沈兹九、陆璀作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代表,吴晗、钱三强作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代表,陈叔通、盛丕华、包达三、张纲伯作为全国工商界代表,冯雪峰、蒉延芳、陈震中作为上海各人民团体代表,沈雁冰、巴金、史东山与艾青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与候补代表,梁希、严济慈作为中华全国
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代表,竺可桢作为中华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代表,吴觉农作为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代表,金仲华、赵超构作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代表,徐永祚作为自由职业界民主人士代表,刘良模作为国外华侨民主人士代表,赵紫宸作为宗教界民主人士代表。
朱学范,嘉善人,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国统区工作委员会主任,随后任邮电部部长。他是中国劳工运动的领袖,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和政治活动家。
杨之华,萧山人,时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党组委员,随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国际部部长。她是中国著名的妇女活动家,曾出席中共四大、五大、六大,并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开国大典杨之华(前排右一)在天安门城楼上
沈鸿,海宁人,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重工业处处长,随后任中央工业考察团副团长。他是中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延安时期,曾3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张琴秋,桐乡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她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曾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沈兹九,德清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全国妇联常委兼任《新中国妇女》的第一任主编。她是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女报人。
陆璀,吴兴人,时任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中国书记,随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常委兼国际工作部部长。她曾参加一二·九运动,并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世界讲坛。
吴晗,义乌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青联秘书长,随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钱三强,湖州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随后任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副局长,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他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叔通,杭州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随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是实业家、政治活动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盛丕华,慈溪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上海市副市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他是著名的实业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
包达三,镇海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他是著名的实业家、商人,爱国人士。
张纲伯,宁波人,时任一届政协代表,随后任政务院外交部条约司专门委员。他是中国著名的古钱币学者,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下关惨案”的亲历者。
冯雪峰,义乌人,时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委员,随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
蒉延芳,镇海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是著名的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
陈震中,海宁人,时任上海学生团体联合会主席,随后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军体部部长、华东团委军体部副部长。他是“下关惨案”的亲历者,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
沈雁冰,桐乡人,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随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部长。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巴金,祖籍嘉兴,时任全国文联全委会委员,随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史东山,海宁人,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参与政协筹备工作,随后任中央电影局首席电影技术委员。他是导演、编剧,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
艾青,金华人,时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随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梁希,吴兴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林垦部部长。他是著名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
严济慈,东阳人,时任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随后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
竺可桢,上虞人,时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随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吴觉农,上虞人,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参与共同纲领的制订,随后任农业部副部长。他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
金仲华,桐乡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他是中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
赵超构,瑞安人,时任《新民报》上海版晚刊总主笔,随后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他是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专栏作家。
徐永祚,海宁人,时任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随后任华东行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他是著名的会计学家,会计实务专家,会计教育学家,中式簿记改良的代表人物。
刘良模,镇海人,全国第一届政协会上,参与向大会联合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建议,获得通过。随后发起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他是著名的宗教界爱国人士、社会活动家。
赵紫宸,德清人,时任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六位主席之一,随后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他是中国基督教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徒作家、诗人、圣诗作者和著名的中国基督教界代表人士。
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朱学范以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49年10月1日,我参加了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民革在共产党的指引和帮助下,走过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同各兄弟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开国大典上,面对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的场面,盛丕华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对夫人金田英说:“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的,我能躬逢其盛,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一天,印象极深,永不忘怀。”
梁希曾感慨地对同登天安门城楼的一位科学家说:“今天的北平历尽金、元、明、清等朝代,至少经历了700多年的艰苦岁月。没想到我们两个穷教授会穿上毛主席新送的制服,能站在天安门上庆祝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多么幸福呀!”
竺可桢在日记里记下了:“午后二点乘车经午门至天安门门楼上,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升旗鸣炮,毛主席及六位副主席就职典礼。天安门前之广场新辟成,可容十毛万人,如排得紧可卅万人。今日余等到,学生、公务员、军队已立待数小时,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三点典礼开始,主席毛及六位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六人及五十六位政府委员就位,奏《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奏国歌、鸣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下是阅兵。自三点三十五分直至六点始毕。然后各机关、学校喊口号,依次散。因人数众多,至八点半尚未散尽。”
与此同时,由于资料不够充分与直接,目前还有5位团体代表中的浙江人无法明确是否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们是:俞寰澄、郑振铎、范文澜、何思敬、陈克寒。他们中,俞寰澄作为全国工商界代表,郑振铎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范文澜、何思敬作为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代表,陈克寒作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代表。
俞寰澄,德清人,曾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实业家。
郑振铎,永嘉人,曾出席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是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史家。
范文澜,绍兴人,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著《中国通史简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的第一部通史著述。
何思敬,余杭人,著名的哲学家、法学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和教育家,是《共同纲领》起草人之一,被誉为“红色法学泰斗”。
陈克寒,慈溪人,曾任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华社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很多沿用至今的制度。
75名特别邀请人士中,有11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有10人
根据当年报道、影视图片、日记追记、口述回忆、年谱传记、综合研究等资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75名特别邀请人士中,有11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有10人。他们是:张元济、邵力子、陶孟和、陆志韦、周信芳、陈望道、任鸿隽、卢于道、何燮侯、袁雪芬。
张元济,海盐人,时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团成员。他是商务印书馆董事长,中国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与爱国实业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
邵力子,绍兴人,时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团成员,随后任政务院政务委员。他是中国著名的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
陶孟和,绍兴人,时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团成员,随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早期著述颇丰,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陆志韦,湖州人,时任燕京大学校长,随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他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周信芳,慈溪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他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为团结艺术界进步人士建设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望道,义乌人,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随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文化部部长、复旦大学校长。他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任鸿隽,祖籍吴兴,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随后任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是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卢于道,宁波人,时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随后任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他曾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是中国著名的解剖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解剖学的先驱之一。
何燮侯,诸暨人,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随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席。他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袁雪芬,嵊州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上海越剧院院长。她是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袁派创始人。
1949年10月1日袁雪芬参加开国大典
对于开国大典,张元济在日记里留下了真实记录。当日的天气,在《张元济日记》里,写得非常感性:“晨微雨,午饭后渐晴霁。”对于天安门广场盛况,张元济记得很简洁:“拾阶而上,见游行队列坐广场,蜂屯蚁聚。”张元济准时抵达,“在天安门楼上行政府成立礼”,因为年事已高,他并没有参加晚上的庆祝活动,“与胡子昂同车归寓,时方六时",“八时半即睡。闻外间游行欢呼声至夜半方止。”但当晚,听到窗外游行队伍的欢呼声,张元济久久不能入睡,他披衣而起,给毛泽东主席起草了一封信:昨日会推元首,我公荣膺大选,为吾国得人庆也。英伦三岛昔以鸦片迫强售于我,林文忠焚毁,乃愿辄于半途,酿成江宁条约之惨。桎梏百年,贫弱日甚。后虽设禁,终多粉饰。我公发愤为雄,力图自强,必能继□(原文如此)前贤,铲绝根柢,一雪此奇耻。谨呈上《文忠政书》全部,聊附壤流之见,藉伸祝颂之忱。伏乞莞存,曷胜宠幸。敬贺荣庆,顺颂康宁,统维垂察。10月5日,毛泽东回信:菊生先生:大示并惠书两函均已收到,谨谢厚意。敬祝兴居佳胜,并候树年世兄健进。
与此同时,由于资料不够充分与直接,目前还有1位特邀代表中的浙江人无法明确是否参加了开国大典。他就是李时良。
李时良,宁波人,造船工人,他作为工人阶级代表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被推为大会主席团89位成员之一。
另外,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军队代表中,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候补代表李蓝丁是浙江人。
李蓝丁,海宁人,时任第三野战军野战医院医疗队长,抗美援朝期间,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志愿手术队队长赴朝参战。她是著名的英雄模范,被毛泽东称为“中国的南丁格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之外,还有至少4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名单之外,目前的资料显示,至少还有4位浙江人能够基本确定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们是钱之光、陈养山、徐肖冰、瞿独伊。
据陈义方《建设纺织强国》资料记载:1949年9月下旬,陈云授权中财委委员钱之光,在北京召开全国棉花会议。会议开到9月底,10月1日,钱之光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钱之光,诸暨人,时任华润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随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他是新中国纺织工业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建立了新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业体系。参与组织将在香港的著名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和爱国人士秘密送到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据姚华飞《秘战英雄陈养山》资料记载: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陈养山被邀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开国大典。陈养山,上虞人,时任西安市公安局长,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公安工作会议,随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市公安局副局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情报保卫工作的创建者之一,是新中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据王士杰《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五位桐乡人》资料记载:徐肖冰作为能够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为数很少的新闻工作者,参加了盛典的现场摄影工作。徐肖冰,桐乡人,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当天,参加了《新中国的诞生》纪录片的拍摄,还作为中方摄影师参与陪同苏联导演和摄影师选择拍摄角度。为了拍摄到毛泽东主席的中近景,徐肖冰毫不犹豫地翻出了天安门城楼的栏杆,站在护栏狭窄的边台上,左手握住栏杆保持重心,右手用摄像机记录下这永载史册的时刻。他是从延安走出来的著名摄影师。
1949年10月1日,徐肖冰在天安门城楼(左一)
据曹前发《百年大党旗正红——“七一”勋章获得者风采录》资料记载:28岁那年,在开国大典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讲话,成为瞿独伊永生难忘的经历。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毛主席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让全世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瞿独伊,萧山人,当天为应邀来华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作翻译,随后,她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期间多次担任周恩来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翻译。2021年,她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对于这样难忘的经历,徐肖冰在晚年留下了深情的回忆:“那天虽然有许多中外记者,但是可以上天安门城楼的不多……我带着我的摄影机在城楼上拍,既可以推到所有领导人的近景、中景,连特写都可以拍到,同时还能俯拍天安门城楼前群众的欢庆场面。当然最激动人心的还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时刻……我握摄影机的手都有点哆嗦,但拍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时我很自豪,因为我能有幸记录下那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莫大的荣幸。”
这样的记忆,对于瞿独伊来说,也是永生难忘的。她后来说:“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很兴奋,能够向全世界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觉得很光荣。”她强调:“我是含着眼泪翻译解说大会盛况的。”
流年似水,岁月的长河冲刷了人们许多的记忆,当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的画卷徐徐展开时,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禁又让人们回忆起他们的名字。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浙江人,人数之多,出乎想像,影响之深,不容淡忘。他们的名字,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们的名字,也有着浓浓的乡情亲情。
他们中,有参与创党、新中国成立时仍然健在的所有浙江籍早期先进分子周恩来、施复亮、沈雁冰、邵力子、陈望道;他们中,有一生见过光绪帝、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的文化老人张元济;他们中,有为数众多的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自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后由香港北上到解放区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产业等各界代表人士中,就有浙江人沈钧儒、胡愈之、章乃器、施复亮、盛康年、沈子槎、马寅初、马叙伦、沈志远、千家驹、宋云彬、许宝驹、夏衍、沈兹九、陈叔通、盛丕华、包达三、张纲伯、陈震中、沈雁冰、史东山、梁希、严济慈、金仲华、赵超构;他们中,还有在烈士父亲瞿秋白牺牲14年后,替父亲见证了他曾为着劳苦大众深切热盼“光明”的瞿独伊。
至少66位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浙江人,他们很多来自于同一个市,有的来自同一个县(市、区),有的甚至来自于同一个家庭。如果按照当下的行政区划来划分,以设区市为单位,最多的三个市分别是嘉兴(17位)、绍兴(12位)与宁波(11位);如果以县(市、区)为单位,最多的三个县(市、区)分别是海宁(9位)、上虞(5位)与慈溪、桐乡、吴兴(均为4位)。更为难得的是,他们中,有夫妻,胡愈之与沈兹九;有曾经的夫妻,章乃器与胡子婴;有父子,盛丕华与盛康年、陈巳生与陈震中;也有母女,杨之华与瞿独伊。
1949年10月1日,是陈震中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日子,晚年忆起,仍然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的情绪,他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参加这场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而且是与自己的父亲陈巳生一起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庆祝游行活动。”“那一刻,我就在城楼上,我挤到离毛主席身边不远的位置,听着他庄严、洪亮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我非常兴奋、鼓舞,用力地鼓掌。看着一个个大炮打响,群众高兴地欢呼,十分感慨,经过那么多的斗争和牺牲,终于迎来了这一天,我们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一切都很值得……"
陈巳生(坐者)与陈震中(中)等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合影
此外,参加了开国大典的吴觉农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见证了共和国的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据吴觉农的儿子吴甲选回忆,父子三人(吴觉农与他的两个儿子吴重远、吴甲选)一同参加开国大典,“那天,我父亲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哥哥吴重远,也在另一列方队里。”“父亲有一篇日记,讲到参加建国典礼。他说,当时自己站在城楼上心情很激动,自己在上面,孩子们在下面,一起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
值此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之际,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浙江人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让我们永远记颂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他们的风采。相信共和国会记住他们,作为后来人,我们必须记住他们。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