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秀松故居及烈士陵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县级市)次坞镇溪埭村,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文物保护单位、省党史教育基地。
俞秀松(1899-1939),原名寿松,字柏青,又名余寅初,俄文名那利曼诺夫,化名王寿成,浙江省诸暨次坞镇人。1916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在杭州领导声援五四运动。1920年夏,在上海参与发起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指导全国建党工作。8月,组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第一书记。1921年3月,前往苏联参加少共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从事工运和青运工作, 并在杭州指导和参加创建浙江省团委工作。1922年5月,参加共青团一大当选为团中央执行会委员。11月,赴泉州、广州等地协助孙中山开展军运工作。1924年,回到上海参加国共合作和国民会议促成会工作。1925年10月至1933年,第二次赴苏联,先后在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任教。1933年,被联共(布)中央派往苏联伯力任远东地区《工人之路》中文报副总编辑。1935年,以工作组组长身份被联共(布)中央派往新疆工作,任反帝联合会秘书长、新疆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12月,被王明、康生诬为“托派分子”,借新疆督办盛世才之手逮捕入狱。1938年6月,转押苏联监狱,不久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害。1962年5月,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中共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
俞秀松故居位于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682号,占地面积约458平方米,坐北朝南,系清代四合院楼屋建筑。正屋为三间两层楼房,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其中东侧厢房楼上为俞秀松的出生地,东侧厢房为其少年时生活居所,门楼上阁楼为其学习书室。1999年,在纪念俞秀松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共诸暨市委、市人民政府出资整修俞秀松故居并设立陈列室,展出俞秀松生前各种生活用品和生平事迹介绍资料等。
俞秀松烈士陵园位于溪埭村东侧柏树山头。陵园由纪念碑区、上山石台阶踏道和停车场组成,占地面积1465平方米,始建于1987年,1999年进行扩建,2012年进行修缮。纪念碑用花岗岩叠砌成方形,高9.9米,单边宽1.6米,下衬三层共1.8米高石砌基座,碑前为平台和通道,通道长56.6米,宽3.9米,共有石台阶170级。纪念碑正中镌刻李先念所题“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停车场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停车区、绿化带、陵园入口平台三部分。陵园入口平台呈“之”字形,正面石墙镌刻胡耀邦题写的“俞秀松烈士陵园”,下嵌黑色大理石镌刻俞秀松生平简介。整座陵园遍植松柏,庄重肃穆。
俞秀松纪念馆位于溪埭村口俞秀松烈士陵园左前侧,占地1300余平方米,为一幢两层高的徽派建筑,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770余平方米,于2019年9月正式开放。一层以俞秀松的成长经历及革命事迹为主线,“少年壮志”“求学一师”“党团先驱”“戎马春秋”“留苏生涯”“新疆岁月”“秀松长青”等7个单元展出俞秀松本人照片20余张,书信10余封,图文并茂展现了烈士光辉的一生。二楼设有会议室和接待室等。
2009年被评为第一批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