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晖(1901-1938),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4军85师546旅旅长,瑞安县(今瑞安市)人。
毕业于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1932年任61师121旅营长时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九师团植田部展开激战,直至白刃搏斗,身负重伤不下火线。1938年升任国民革命军第94军第185师第546旅少将旅长,在武汉保卫战中阻击金牛地区的日军,展开拉锯式争夺战和肉搏战,身染疾病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后因敌我兵力、装备悬殊被围,11月3日在突围时中弹,与全旅官兵一同壮烈殉国。牺牲后追晋陆军中将。
王禹九(1902—1939),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9军参谋处处长,黄岩县(今黄岩区)人。
1920年考入浙江陆军干部学校。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98师587团上校团长时,因购买大批进步书籍和与中共上海党组织有联系而被撤职关押。抗战爆发后获释,奉命至抗日前线接任第79军76师226旅副旅长,参加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屡立战功。后调任第79军军部少将参谋处长。1938年10月率部转入江西南浔线上对日作战。1939年3月26日,79军军部在虬岭陷入敌军重围,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
陈安宝(1891—1939),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黄岩县(今黄岩区) 人。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连营团旅师长,屡建战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安宝率部参加淞沪会战,痛击松井石根指挥的日本华中方面军,立下战功。1938年,任29军军长,率部策应了万家岭战斗,为“万家岭大捷”做出贡献。1939年5月6日,陈安宝在南昌会战中不幸中弹牺牲。他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第一位牺牲的中国军长,是浙江在抗战中殉国的最高级别将领。
茅丽瑛(1910—1939, 女),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杭州市人。
1931年肄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法律系,1935年参加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海关乐文社。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参加战时服务团及救亡长征团,南下到广东、香港等地宣传救国。后回上海在启秀中学任教。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1939年9月,在上海发起义卖活动以救济难民和支援新四军。同年12月,遭汪伪特务暗害。电影《七月流火》即以茅丽瑛事迹为题材。
任光(1900—1941),著名音乐家,嵊县(今嵊州市)人。
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回到上海,加入“左翼剧联音乐小组”、 “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等进步组织,与聂耳、张曙、吕骥等推动革命新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他创作的影片主题曲《渔光曲》成为著名经典。1936年,因创作抗日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影响巨大,受到日本特务的迫害。1940年夏,受新四军军长叶挺的邀请到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文化处负责音乐工作。他创作了《擦枪歌》、《新四军东进曲》等歌曲,深受指战员喜爱。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战斗中牺牲。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
何云(1905—1942),《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上虞县(今上虞区)人。
193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任“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宣传部长,同年6月被上海国民党宪兵司令部逮捕,抗战爆发后获释放。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12月出任《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于1939年元旦创刊了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该报被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抗战的向导”。1942年5月28日,何云在日军对太行山大“扫荡”中牺牲。
林心平(1919—1942, 女),金坛、溧阳、宜兴、武进、丹阳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平阳县人。
1935年考入温州乡师简易部学习, 1936年8月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秘书。1937年冬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夏到武汉中共长江局任国民党战地服务团政治干事。1939年秋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后以小学教师身份去新昌地区组织抗日武装。1941年1月任金坛五县联合文教科科长,后兼任宜兴官林区区长。1942年产后重病,因叛徒出卖而被日军逮捕,壮烈牺牲。
朱程(1901—1943),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苍南县人。
早年就读温州商业学校、厦门集美学校,192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6期,1934年赴日本留学。 抗战爆发后,任河北民军四团团长,1939年参加八路军,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任司令员,并经朱德、闻允志介绍加入共产党。后任华北抗日民军第一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3年中,朱程率部经过大小百余次战斗,开辟了以内黄县为中心的沙区抗日根据地。1943年9月在山东曹县反“扫荡”作战中,为掩护主力突围与30多位战友一起与敌同归于尽。
雷烨(1917—1943),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人。
原名项俊文,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改名雷烨,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与魏巍、沙飞等齐名的著名战地记者,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他以笔为刀,用相机记录潘家峪惨案等真实历史。1943年4月20日晨,雷烨带领两名警卫员到平山县曹家庄(原晋察冀画报社驻地)取秘密文件,回途中与日军遭遇,被敌包围。雷烨撕毁携带的文件、砸碎相机镜,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英勇牺牲。
吕公良(1903—1944),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5军新编29师师长兼许昌警备司令,开化县人。
192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八十九师。1936年北上抗日,历经1937年的晋中太谷战役,1938年的鲁南大会战、台儿庄战役,1939年的鄂北会战等重大战斗,屡建功勋。1943年出任国民党第15军新编29师中将师长。1944年4月23日至28日,日军分三路南下侵犯,河南许昌处于重围之中。许昌保卫战持续两天两夜,吕公良誓死守卫,伤亡惨重,壮烈殉国,后被追认为上将。
郁达夫(1896—1945),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著名作家,富阳县(今富阳市)人。
1913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第一本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主编《大众文艺》,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30年代由上海移居杭州,住于大学路附近场官弄“风雨茅庐”。1937年任神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长。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华侨周报》主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流亡至印尼苏门答腊岛。1945年8月29日,因身份暴露被日本宪兵杀害。
此外,3位曾在浙江战斗过的非浙籍烈士也列入首批英烈名录:
饶国华(1895—1937)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145师师长,四川资阳县(今资阳市雁江区)人。
1911年辛亥革命中,饶国华加入新军,以战功逐渐升至国民革命军第145师中将师长。1937年抗战爆发,9月奉令出川抗日,率部步行2000里赶往前线,镇守皖浙苏三省交界处的广德。11月下旬,他率所部分别在泗安、界牌、广德等地与日军主力第18师团发生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不久,中方从宣城至广德的铁路干线被日机炸毁,补给中断,饶国华手下仅剩一营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日军派使劝降,饶国华在给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将军写了绝命书后举枪自戕,以死殉国。
夏国璋(1896—1937),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2师副师长,广西省容县人。
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了李宗仁、黄绍竑指挥的统一广西的战争。1935年毕业于陆军大学,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科长,后任第7军172师副师长。1937年9月随部队从广西出发,10月中旬抵达淞沪战场。为保卫国防重镇吴兴(今湖州市),夏国璋奉命率一个旅在吴兴城东郊的八里店至升山一带布防迎敌,与敌人展开浴血战斗。21日,夏国璋正在前沿阵地观察敌情,突然被敌机猛烈扫射,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1岁。夏国璋牺牲后,全旅官兵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捐躯。
高志航(1908—1937),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吉林省通化县人。
1924年,高志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奉天中法中学。1925年被派往法国伊斯特陆军航空学校学习军事飞行,1927年回国被任命为东北航空处飞鹰队队长,后到中央航空署所属航空队任职,提为中央笕桥航空学校上尉级飞行教官。1935年任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1937年8月14日,日军袭击我军事基地,高志航率队痛歼敌机,以6比0的战绩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壮丽篇章,1939年中国政府将“8.14”定为空军节。1937年11月21日,高志航在接收苏联援助中国的飞机途经周家口机场时,遇日机空袭,壮烈牺牲。
(办公室、一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