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党史和文献网
为什么说浙江民资竞逐体育产业?
发布时间: 2025-02-24

 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十三五”规划出台,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3万亿元。而在规划发布之前,受2022年亚运会、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水上运动大会等重大赛事活动落地浙江影响,浙江民企已经开始行动,从体育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运动休闲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到培训业,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赛事”。这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

(1)民企掘金体育产业。2014年后,浙江至少已有超过5亿元民营资本介入体育场馆的开发与经营。如一家专为建造体育场馆、注册资本1亿元的莱茵达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于2015年注册成立,公司已建设完毕5家体育场馆,在建13家,2016年还将完成18家体育健身场馆的建设。在投资体育赛事方面,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以12亿元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获得这支亚冠球队50%股权;2016年3月,首届“浙江省足球超级联赛”举办,主要运营方浙江格罗堡体育策划有限公司对浙超联赛第一年的投入达到1000万元。在体彩销售领域,2016年1月,杭州解百出资929万元增资杭州悦胜体育经纪有限公司(主营体彩销售及所辖竞技场运营),交易完成后获取其65.63%股权。

(2)“体育+”迅速崛起。浙江民企在加速布局“体育+资本”的同时,也积极进军“体育+制造”“体育+旅游”“体育+文创”等领域。如永康市涉及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总数已经超过2000家。在体育竞赛表演业方面,2014年浙江仅有3场马拉松,2015年全省各地共举办了131场马拉松,近百万人参与。同时,国际毅行大会、全国航模赛、青少年网球赛、城市龙舟邀请赛、羽毛球精英赛、山地马拉松宁海越野挑战赛等,各类专业、民间运动赛事都在持续开展。体育产业还和浙江全力建设的特色小镇相结合,吸引着更多民资蜂拥而至,德清莫干山“裸心”体育小镇、柯桥酷玩小镇、海宁马拉松小镇、平湖九龙山体育小镇等已初具特色。

(3)体育产业迎来春天。浙江民营资本活跃,而且具有进入体育产业的强烈意愿。“十二五”时期,浙江体育产业规模达到1209.1亿元,贡献了0.88%的GDP,全省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3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个、纯体育产业A股上市公司2家,均居全国前列。到2025年,浙江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6%。全省将从体育本体产业、体育设施场地、康复、展览等相关产业和相关高端制造业四个方面促进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帮助民营体育企业,将吸引更多民营资本持续跳入“运动的碗”里。

 

996.为什么说浙江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  

历史文化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植所在,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2012年开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省内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启动了172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各级投入资金达30亿元,修复古建筑1万余幢、古道212公里。

2016年6月,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台州召开,会议要求各地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浙江大地上的所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历史文化村落“活态再生”。主要提出了3个新目标:

(1)确保将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浙江确认入库的历史文化村落有1237个,其中176个传统村落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3。2003年6月,浙江启动“万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纳入其中。2012年4月,浙江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为全省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从2013年开始,浙江每年启动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2015年4月,浙江还推出了“千村故事”工程,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村落的文化传承工作,留住一份村落变迁的史料。

(2)古老村落再现活态风景。走进浙江的一些历史文化古村落,几乎看不到大拆大建。专家、工匠、村民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就地取材,精打细磨,适度调整,尽量保持古建筑的历史原貌。通过“接筋续骨”“理气回神”和“养血生津”,一批破旧损毁的古建筑得到抢救性修复,一批濒临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记忆符号得到挽救,一批濒危和毁损严重的古村落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浙江正在探索的,是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古村落活态再生新路。在保护利用中不断培育村落产业经济活力,是浙江推进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重要经验。只有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让历史遗存与百姓生活共融,才能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活态风景。

(3)深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要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纳入法治轨道,形成长效甚至永久机制,才能切实保护好浙江上百上千年的古村落风景。兰溪市诸葛八卦村有明清古建筑200多幢,村里把毁坏文物的处罚措施写进村规民约,规定“对毁坏或破坏文物行为的农户,将中止一切福利待遇”;台州市实施上下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机制,一县一高校,统一规划指导;温州市引导社会人力物力,采取募捐、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义乌市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单位和个人自筹资金维修古建筑予以奖励。浙江各地针对本地特色,正在探索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


Title